我把真实卖给你

2003-06-22 09:43 | 疯简

我把真实卖给你


在现实主义时代,作家提倡的文学之最高境界是“真实”。到了现代主义的天下(无论是前现代还是后现代),真实被放置在了巨大的想像空间里。但无论如何,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真实性就不容置疑。如此,这作品就有了市场。

将真实幽默到底

长江文艺出版社和冯小刚毅然推出了《我把青春献给你》。在这本回忆录里,冯导说“我将尽可能真实地回忆我的青春”,这话听上去既沧桑又得意。关于名人出书的风潮,批斗之后就是市场认可:只要有人买,就是好书!冯导把出书当作拍电影,如何策划出一本“好书”对他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
如果要说这本回忆录与赵忠祥与倪萍与杨澜与那F4、陆毅有什么区别,那就是:第一,冯导没有一张可以蹭饭的脸;第二,冯导只有幽默可以展示。在没有一张可以蹭饭的脸的情况下还能把真实幽默一把,还幽默出一本书的厚度(当然这也得感谢排版的同志的设计),是诱使买书人掏钱包的惟一理由。
现代人活得累,所以喜欢轻松。看看名人如何调侃自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书在网络上的销售堪称火爆:在网上购书的人,多半是冲着冯导讽自己、抬朋友去的;没有美女帅哥(徐帆姜文只能勉强算吧)作秀,也没有POSE摆出来,看那堆腕儿挤在一本书里闹哄哄的,听冯导说葛爷如何如何王朔咋样咋样姜文怎么怎么,那话比流水账还要流水账——但念过小学写过作文的人都知道,这流水账正是最真实的记录。
在现代书城里翻《我把青春献给你》,那书脚都翘得老高。旁边一中年人偷偷翻,偷偷笑。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冯导说“把青春献给你”,没说“把青春卖给你”。所以,这书,看完了,任务就结束了。

心理真实与真实心理

卖名人的隐私是策划买卖真实的手段之一。另一种真实经过文学的处理,成为了可看的“社会现象问题”。比如乳腺癌及其背后的阴谋诡计。毕淑敏出版了《拯救乳房》,书名是噱头,评论也是噱头,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把一种性别疾病的真实挖出来给你看!《拯救乳房》打着的是“中国第一本以心理治疗为内容的小说”的旗帜,毕淑敏的这本书在毁誉参半中坚持把心理真实的描写比重超过生理真实。
现代人认定感性是第一选择性,情节的复杂性也许比不过病痛伤痕折磨的吸引力。但如果能把生理的病痛与社会异样的眼光结合起来,就是一本有看头的书了。
也许人民文学出版社看中的就是这点:作者的名气,一个围绕身体的有争议的女性话题,加上我们对那些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经历的生活的猎奇心理。毕淑敏说她写的是疾病心理上的真实,出版社说它出版的是社会心理的真实,我们说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世界的真实。
好了,一本畅销书该具备的条件都具备了,下面,就等着翻印吧。

用真实把偶像埋葬

第三种真实来自对偶像的埋葬——即发挥他们的剩余价值作用。虽然明星们搔首弄姿的写真集已经让我们不痛不痒了了,但如果这新出版的“写真集”涉及到一代人的难忘岁月,就有点不吐不快的窝火了。
三毛曾经是70年代人(乃至80年代初的那批人)的偶像。吸引众人目光的,无非是她描述的神秘的异域风情和一个女人流浪世界的传奇。能够像三毛一样“把万水千山走遍”,估计是那个年代人的理想之一。随后三毛死了,流浪的梦想也跟着被升学与就业的现实压在了箱子底。
虽然我们宁愿这昔日的偶像保持她永远的神秘性,无奈我们不是出版商,不能引领潮流。在提倡“真实”的今天,谁不对八卦新闻感兴趣或是不能说出名人的若干隐私问题来,谁就是傻冒。所以当哈尔滨出版社把三毛的私人玉照私人信札组合成《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三毛的信札与私相簿》时,你也不敢翻脸——顶多就拿出点当年“抵制日货”的激情来鄙视鄙视出版商,谴责一下他们的残忍性。
该书的收藏价值在于:用私人的真实来制造一种怀旧情绪。我们即使如何不安逸书商把偶像的玉照信札暴露于公众前,但这书的确卖得不错——真的,这算是善良的受众对偶像的最高敬礼了吧。



-

疯子在地底下飞.